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

来源:保捱科技网
1.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困惑;问题是一种障碍;问题是一个挑战的任务;问题是矛盾”。如果你想做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去做,那就碰到了问题。

知识窗:

问题就是指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

在课堂中问题一般通过设问、疑问句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假如”等形式;也可以呈现为有待完成的“问题任务”。

问题可以是在创设情景中,或在真实的状态下,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机遇、目标等。 问题也可以是练习中的习题、课堂中讨论的议题或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问题表现的形式很多。

2.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 下面是部分老师讨论的结果:

A.用于探究。我在教学中经常用“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苏格拉底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总是佯装无知,与别人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追问、诘问使对方的回答前后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B.用于练习。我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常使用一种叫“题型化教学”,就是把每篇课文当作阅读材料,给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描述,用这些问题来进行操练。通过这些问题开展教学,我觉得重点会变清楚,有利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C.用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学中以问题来创设教学情景,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能使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自己回答问题,学生上课积极性更高了,气氛特别好。

D.用于推进教学。在我们物理学科,无论是概念还是实验教学,总是通过问题来层层推进的,因此,问题被用来作为推进教学的“工具”,让学生不断加深理解,推动教学走向深入。 1.《历史课本外的历史人物》教学案例

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已经融入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教学问题不足、教学问题设计不到位的现状。优秀教学问题设计和有效的问题引领是我们这次学习的重点。 2.问题化教学的概念

问题化教学(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把学科相关内容或跨学科相关内容,组织成为相对的学习单元,冠以相应的主题,设计引领单元学习的系列问题,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问题化教学的特点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加涅)。问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框架问题”。通过系列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中,强调的是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视问题的引导。问题化教学强调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借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问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采用了新的课程组织方式,(下图),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问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确定学习单元的主题、囊括内容、确定目标、设计框架问题、情景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资源选择及评价设计等。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流程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问题化教学是以《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参见“主题一” → “国家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学科的内容为基础,以教学问题为引领,以评价为考量、以技能为目标来设计教学的。

各环节具有以下特征:

教学内容:以单元+主题的形式来组织和分解学科内容,为以问题引导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教学问题:设计有层次性、系统性的,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教学引领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情景设计以真实或模拟的现实社会存在为核心;

教学过程:以引领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在教育技术支持下增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投入,使得教学过程多样化、动态化;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具有挑战性,富有策略,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创新学习策略;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呈现有层次、新颖、多样、适用;

教学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评价目标,评价指向向问题化学习过程,指向不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呈现了多元化、综合化,多角度评价态势; 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我在教学中设计和使用了师生互动,趣味性,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学习资源等教学活动。

问题化教学过程是在精心设计的指向明确、探究有力的框架问题引领下,师生之间,学习团队之间、生生之间、社会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旨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1.问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

1)教师角色:

用问题情境引领、促进、督查、评价、修正问题化教学过程,组织有效的学习; 1.

2)学生角色: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框架问题进行探究、思考、用创造性思维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主导的状态; 1.

3)评价学习:

问题化教学过程的考量,有别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利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工作,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1.

4)自我导向学习:

问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学习状态是通过系列有效的学习支架,在适当的时候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的; 1.

5)成功学习:

在问题化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按其特质都应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角色可扮演,力求让每一个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找到自信,搭建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 平台。 2.问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 1)传统课堂:

问题化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课堂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引领、问题讨论、交流、展示等等都要在传统课堂实现。所以说传统课堂是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2)真实情境: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以活动形式探究学科知识,因为框架问题中涉及的学科知识都是现实存在真实情景,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课堂,真实社会更是有效的教学课堂;

3)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学习是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有效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同一个教学目标;

4)探究学习:

框架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是问题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活动目的,这些活动包括:访问、调查、分析、思考、动手、演讲、展示等等,由此形成一个有效的探究学习形式;

5)社会人士帮助: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学习问题是在社会真实情景中得到认识和解决的,所以需要专家学者、社区单位、家长群体等等配合参与。走访和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到问题化教学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上述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互为一体的。可能会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出现若干个特征和学习形式。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怎样有效的整合不同的学习特征和学习形式,形成有效的学习过程,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活动2 问题化教学的组织策略

第一步 提问

提问是问题化教学过程中引领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教学中最主要的引领手段之一。

1. 提问的目的

1.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探究教学;

2. 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 增进师生间交流,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4. 反馈教学信息,教学过程。 2. 提问的技巧

1)基于框架问题的发散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框架问题是引领学习的标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问应该是框架问题基础上的扩展,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问题目的明确

提问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的教学活动,每次提问之前,我们须事先清楚“这个时候,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

3)问题要求具体

“要求具体”是指在问题表述中要明确表达出:希望谁,依据什么或通过什么或从什么方面,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得到什么答案和结果。如,请你依据……,计算(回答、说说、求出等)出……?这类问题的表述应该是清楚的,要求是具体的。

4)问题分配合理

“问题分配合理”是指教师较为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提问技巧。

为使问题分配合理,我们须在课堂提问时注意以下几点:

     

面向全体学生:让问题成为全体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共享成果。不要先点人后提问,注意不要先提问优秀生、忽视中等生、冷落差等生;

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中要区别对待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知识能力水平,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抢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能力、思维、性格等不同,会出现个别学生“抢答”的情况。应给予必要的提醒、暗示;

随机提问:要尽量避免,先呈现一连串问题,要求学生按规律(座位顺序、学号等)回答的情况。提问应随机进行,使全体学生都要积极思考;

集体回答与个人回答:集体回答课堂气氛热烈,能节省时间,但削弱了提问对学生个体的诊断功能;

杜绝自问自答:在课堂提问时,我们都不要自己作答,尤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要静心听取学生回答。

5)耐心等待

“等待”是指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的等待时间都少于1秒钟,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心理学家经过对比试验得出,等待时间最好为3-5秒钟。当等待时间控制在3-5秒的时候,会产生以下效果:

   

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学生的表达量可增长300%至500%; 回答“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回答的正确率提高了; 学生的思维含量增多了,能提出更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信心增强了,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间的交流增多了。

下载学习资源时遇到了问题。不知怎么下,不知下载到哪里,等问题,还有就是不知道注册时间,注册晚了,注册上以后我的姓名后面没有信封图样,甚是疑惑,后通过发帖交流知道了这是正常现象。不知道注册时间,注册晚了,注册上以后我的姓名后面没有信封图样,甚是疑惑,后通过发帖交流知道了这是正常现象。3.问题化教学的特点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加涅)。问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框架问题”。通过系列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中,强调的是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视问题的引导。问题化教学强调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借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问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采用了新的课程组织方式,(下图),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跳转到更为宽阔学科范畴,使得单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成为度的,或是适当维度的教学目标,让教和学变得更创造性和趣味性,能使宏观的课程标准得以具体的量化执行,能使我们选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果。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步 问题从哪里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设计问题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那么教学问题从哪里来?

1.生成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称之为生成性问题。如:这样作对不对?

典型的生成性问题包括教师提出的逻辑性问题,如: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条边存在怎样的关系?语气问题,如:是不是?促答问题,如:还有其它方法吗?也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

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生成性问题一般包括:

1)课堂前生成: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产生疑问; 2)课堂中生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疑问; 3)课堂后生成:学生在课后产生的思考或疑问。

生成性问题几乎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改变教学节奏、引导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生成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就需要每个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具备高度的教学机智来处理;

生成性问题一方面能增加课堂的活力和精彩度,但同时又会是课堂产生不稳定因素。

2.预设性问题

教学前预先设计的问题,称之为预设性问题。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是可预见和可的。所以预设性问题对引导课堂教学朝所设计的目标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弥补教学中的不确定性。

预设性问题包括:

1)为学生预先设计学习和思考的框架,使教学进程按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2)吸引学生认知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

生成性问题和预设性问题实例

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问题需要智慧和能力。问题是开启学习大门的契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优秀的呢?

1.具有明确的指向

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才能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使所提出的问题成为优秀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之前,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目的究竟是什么?”

案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在九年级语文课上,当学生们阅读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课文后,老师提出了一些标准的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这样做?”等,用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又问:“镇关西应该吗?”老师从一般性问题向探究性问题转移,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能在教材里找到答案的,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去讨论,去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最初的问题具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了解事件过程,为后续的问题提供依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清楚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过程起着定向作用。因此,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目标应有明确的指向和追求。

教学中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关联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

案例:《空前的民族危机》(七年级历史) 教学目标:

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始末;

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陷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史实;

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内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问题呈现: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知道“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并且还要知道西安事变前后国内民族危机的情况。所以这一个问题就关联了多个教学目标。

3.关注内容要点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我应当在哪些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我的问题?”这是问题设计中最难的部分。如何决定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关键问题,这需要详细阅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课程内容的知识关联点,因为任何问题都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关联点。

首先要确定课程内容的关联关系,确定应掌握的主要内容,为问题设计指向学科的核心内容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

在面临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可借助下面的框架进行规划。

最外面的圆圈表示“需要熟悉的知识”,也就是在课堂上可以涉及和了解的信息。中间圆圈表示“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是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最里的圆圈表示“核心内容”即浓缩了课程或主题单元的核心内容,这部分是希望学生在若干时间后还能记住的知识。

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的各种相互关联的疑问。

如: “电”是怎样帮助人类的? 核心指向是掌握了电的基本原理后怎样利用电。

4.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发生了不一致。在设计问题时,应力图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我们学习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难道苦练基本功就能画好画吗?

5.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问题应有一定的趣味性,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好的问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问题内容可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有适当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如: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需要哪些条件?音乐是如何产生的?

6.清晰 简明

将构思的问题写下来并阅读两至三次,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你构思的问题是否清晰、简洁。 问题中的用词和语法对于问题的质量是很重要的,所选用的词组应当与学生的特征、知识基础等相适应。如果所设计的问题是清晰的、具体的、准确的,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如:

1)这个问题语法正确吗?

2)问题陈述是否清晰、具体、完整? 3)问题的逻辑关系正确吗?

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非洲的,现在的人类怎么会分布在世界各地了? 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非洲的,今天的人类为什么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以上问题,那个对?那个错?

当一个问题陈述清晰时,它非常简单。但如果含糊不清时,可能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教育家杜威曾经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提问:“如果我们把地球挖一个洞,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没有反应。他又重复了一遍问题,学生还是一片沉默。

老师见此,便责怪杜威博士:“你问的问题不对”。随后,她转向学生问道: “地球中心是什么状态”?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 “火一般的岩浆”。

优秀问题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高级思维挖掘、学生兴趣等等来反复设计,反复实践。 【时间】 90分钟;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光盘、案例集。

1.利用漫画创设教学活动

利用实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活动验创设教学活动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活动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