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
沈宝祖
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创建的批判哲学推翻了当时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大学的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德国发起了一场哲学,从而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从康德开始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时期是以1770年发表的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而划分的。以这一年为界限,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清香的新自然观。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康德认为宇宙中无数的恒星和天体系统都是按照给定的运动规律形成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又不断毁灭的永恒的运动过程。
二、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已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向哲学领域。在《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康德首次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思想。此后,循着这一思路,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康德相继发表了著名的“三大批判”,逐步建立起他的完整的批判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
主体概述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一、《纯粹理性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问题:
康德的认识论不是要探讨知识的来源,而是要 考查科学知识或理论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他看来,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只能是先天综合批判,因此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要回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和人的知识能力密切相关的。为此,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感性直观离不开人的感性。康德把感觉看作是知识的起点,并认为没有对象的刺激,就不可能产生感觉。但是,康德指出,感觉并不等于感性知识。因为,在他看来,对象刺激感觉所产生的感觉,并非事物性质的反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心理状态。人的认识能力有两种,即感性和知性。感性是我们被对象刺激时感受表象的能力;知性是心灵自己产生表象的能力。康德所谓的“知性”,是指心灵凭借先天的概念或范畴“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即把混乱的无联系的感觉材料综合统一,以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一种认识能力。 与知性相比,康德把理性称为“原则的能力”,即“使知性规则统一与原则之下的能力”。“所以理性从来都不是直接针对着经验或任何一个对象,而是针对着知性,为的是通过概念赋予杂多的知性知识以先天的统一性可以叫做理性的统一性,它具有与知识所能达到的那种统一性完全不同的种类。”因此,康德所谓的理性,是指人的心灵中所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我绝对的无条件者,即超越现象把握本体的最高认识能力。
其思想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
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
二、解析《纯粹理性批判》: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人的知识怎么可能发生?就是说对于这个世界 我们究竟能认识什么我们何以能够保证自然科学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就如何判断:1.先天分析判断:不需要借助经验,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其缺点是不能提出新的知识,偏向唯理论;2.后天综合判断:可以提供新的知识,但是没有必然性;3.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提供新的知识,又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具体分析如何可能:
(1)纯粹数学,凭借人的感性—感觉(区别于心理学感觉),贝克莱说过:空间感来源于我们的触觉。爱因斯坦: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变得。可以折叠的,时空是可以弯曲的。感觉强调非内容而是形式,进一步推出了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时间要大于空间。
(2)人先天范畴,纯粹的自然科学—知觉、知性。
(3)康德的12范畴:1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3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共存性、因果性与隶属性、共联性(协同性)4样式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不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三、《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
(1)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消极理性(先验辩证论)
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消极理性(先验辩证论),提出宗教、道德、美不能运用理性思考;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是一种假象,特点是从有限把握无限,抽象的逻辑思维。运用理性不当产生假性,幻想: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其实我思不一定我在;怀疑。
(2)形而上学科学化—积极理性-信仰(先验方)
1.当控制不了自己理性,记住是假象;2.经常运用怀疑论,去训练自
己的理性,打破独断;3.对于灵魂不知,但可以假定,不可以论证;4先验性。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康德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都很艰涩,读他的书需要勇气,但要研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他对德意志心灵的影响非常巨大。
他那种严格遵守纪律和确保精确性的生活态度在今天的德国人身上普遍存在,最精密的仪器就是出自这些认真得近乎呆板的人群之手。更重要的是,他为德意志人的哲学思辨立下了一个榜样,让哲学这门科学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大行其道,以至于世界领域内,最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上冠有德意志标志的比例太高了。叔本华、黑格尔、费希特、马克思、尼采„„这在许多国家,只要能出现一位,就足以夸耀世间的名字,却在德意志接二连三地出现。
海涅说:“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道路,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
简答题:
1. 康德是经验论的还是唯理论的哲学家?
2. 按照康德的理论思想分析“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3. 灵魂和上帝是否存在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