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定局势。明军的战斗力与蒙军有一定差距,明军稍微弱于蒙军。明朝的北京保卫战,明军集合数万兵力,顽强抗击进犯的十万蒙古大军,为稳定朝势,于谦主动出击,挫败了声势浩大的进犯之敌,当时明朝刚刚遭受土木堡之战的失败,二十万精兵损失殆尽,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安稳了朝政局势。明英宗土木堡战败,二十万大军全
明军人数在20-22万。瓦剌大概在5-8万人左右。京师保卫战或称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于谦启用了由于土木堡之败而被下狱的杨洪和石亨,特别是石亨,京师保卫战,一战成名。三.瓦剌军的轻敌和战略失误 “兵贵神速”,瓦剌军如果在土木之变后,短期休整就立刻进攻紫荆关。这段时间内,京师是没有办法筹措到足够的兵力和粮草的,如果真的是这样...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什么不头我,我表示很无语呀
军内自相惊乱,又中瓦剌诱敌之策。导致失败。北京保卫战,于谦等股肱之臣拥景帝为皇,掉粮遣将守卫北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皇帝令于谦全权负责北京防务,君臣合一,主将精通韬略,将士有破釜沉舟的气概,让22万哀兵胜瓦剌骄兵。两次对比可见,可见君臣之别才是两次战争胜负的关键 ...
北京保卫战在1449年10月中旬正式打响。明军在此战中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人数和主场优势使他们抵抗非常顽强。也先率10余万瓦剌逼近北京城,但明军在新任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将宣府约8万名边防军,以及辽东、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的后备军全部调集到了京城。此时,明朝守军已达到了22万兵力。瓦剌...
三大营相对比较,各有各的管理体系,不太利于统一指挥。于谦废除了三大营,在这22万多人里,挑选了相对精锐的15万人,分成了10个团营。这10团营结构非常紧密,责任明确,便于统一管理和指挥。后来于谦创立的这10团营管理制度,不但在北京保卫战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对于明朝后来的兵制管理的方式...
一部分人的崩溃迅速会演变为全军溃退。至于北京保卫战,一方面瓦剌面对坚城没有有效的攻城手段,另一方面明军保卫家国、复仇心切,士气正高,再加上于谦的英勇和合理指挥。此外,北京保卫战说不上大破,只是瓦剌攻不下城,补给不允许长时间围困,最后撤围,明军也并未歼灭瓦剌主力。
一、战役背景 时间:北京保卫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起因:由于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导致明朝边境防御空虚,瓦剌首领也先趁机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二、战役准备 朝廷反应: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朝廷陷入混乱,但在孙...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因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另立了新君也就是明代宗,在明代宗病重时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重新登上了帝位,重新登基的他开始任用贤臣,听信纳谏,关爱百姓,相比之前做皇帝时的他改变了太多,...